新闻中心


05

2021

-

03

推动博迁新材料从“跟着跑”到“领着跑” ∣ 王利平:做高端制造业必须具有“长跑”精神


2020年12月8日,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这是王利平继广博文具之后控股的第二家上市企业。从11.69元的发行价到14.03元的开盘价,博迁新材料股票发行首日就以43.97%封住涨停。

以20年的跌宕,王利平带领企业走过了一条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的迭进之路。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利平在谈及广博的蝶变时认为,中国制造业如今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代。之所以“最好”,王利平的解读是,一是发展环境,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创新研发的政策红利,从中央宏观层面到涵盖税收金融的各项举措,引领着企业心无旁骛的发展高端制造。二是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培育造就了一大批执著于创新研发的企业家,他们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看得准想得远,沉得下身静得了心,具有“长跑”精神。“高端制造业没有诀窍,就是要以国家的产业导向为方向,一直做,坚持做,持之以恒地‘跑下去’,等待时间的回报”。

国之大器,始于毫末。纳米是一个“十亿分之一米”的长度单位,纳米技术作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和工业水准的重要参考。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纳米科技开始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2000年,美国率先发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掀起了国际纳米科研热潮。同年春,正在美国商务考察王利平关注到了这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科研技术,既是因为技术出身的缘故,更是因为对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他对先进技术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他决定“吃一吃这只螃蟹”。

2001年,在一片质疑声中,依托海外学成归来的技术团队,纳米新材料项目正式启动。“先学会跟着跑”,王利平说。一切从零开始,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线,全是边研发边摸索着设计、生产。当年年底纳米新材料研发的中国第一条高水平超细纳米镍粉生产线成功点火,一举填补了我国金属纳米材料产业化的空白。

推动一个国际一流的科研技术走出实验室,并将其产业化,王利平心里清楚这很难,事实上项目启动前王利平已经做好的吃苦的准备,但他没想到,事情竟然会这么难。纳米材料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前期研发周期很长,一款产品往往要研发五六年,认证就要两三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利平告诉他的团队,既然认准了自己的“赛道”,那就要坚决“跑”下去。由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卧薪尝胆、砥砺奋进,通过无数次尝试,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核心技术,打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藩篱,终于守得“生根发芽”,相继研发出纳米铜粉、纳米镍粉等产品,这些产品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新材料重点项目,成为国际主要电子电器厂商的“新宠”,也一举打破了国际上对这一行业的垄断。

博创智新,迁启未来,广博纳米由此走上产业化道路。

2010年,纳米新材料项目正式落地江苏宿迁,取名博迁新材(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营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博迁新材所生产的纳米级、亚微米级镍粉和微米级、亚微米级铜粉、银粉、合金粉等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其中镍粉、铜粉主要应用于MLCC的生产,并广泛应用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以及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其他工业领域当中。同时,博迁新材作为唯一起草和制定单位,负责主持了我国第一部电容器电极镍粉行业标准(标准编号:YS/T1338-2019)的出台。

近20年的“长跑”,让如今的博迁新材拥有国内甚至世界一流的纳米粉体研发和生产技术。截至目前,博迁新材已获得专利98项:其中境内专利97项,包括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境外(美国)专利1项。前沿的高科技产品也为博迁新材带来了很多优质的客户,三星电机、台湾国巨、台湾华新科、风华高科等电子元器件行业全球领先企业都与博迁新材开展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王利平近20年的坚持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仅2017年至2019年博迁新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5.28亿元和4.81亿元,2017年至2019年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1.99%2020年底走上资本市场后,博迁的使命更加清晰: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供应商。

转自《宁波市民营企业家协会》